農歷二月初二,民間稱這一天“龍抬頭”,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這一天全國各地吃食也都有講究。二月二吃什么好?普通人家在這一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1、春餅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一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一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一起卷進春餅里,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2、豬頭肉
二月二”是春節中最后一個節日,北方一般農戶人家辛辛苦苦忙了一年,到臘月二十三過小年時殺豬宰羊,從這一天起就開始改善伙食,每天飯菜都要見點肉,三十除夕夜全家吃團圓飯,初一吃餃子,破五吃餃子,十五吃元宵。正月一過,臘月殺的豬肉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后只剩下一個豬頭,這豬頭只能留在二月二“龍抬頭”那一天才能吃。
3、爆米花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一場大雨,玉帝得知后,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一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一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凌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比藗優榱苏三埻?,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于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并在院里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間家家戶戶院里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云布雨。從此以后,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一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4、芥菜飯
農歷二月二吃芥菜飯是溫州民間廣為流傳的習俗,并有"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舊時,老百姓生活貧困,衛生意識淡薄,再加上缺醫少藥,皮膚病(如疥瘡)患者多,且易傳染。芥菜含有大量的葉綠素及維生素C,經常食用富含葉綠素及維生素C的蔬菜,能提高自身免疫能力,增強抵抗力,對人的皮膚有好處。故有 "吃了芥菜飯不生疥瘡"的說法。
據說,這個習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一天,乾隆皇帝微服察訪民情,到浙南一農戶家中,發現一名飽讀詩書的青年張某因家境貧困,無法進京赴考,只得在家苦讀詩書。張某熱情好客,請乾隆皇帝吃頓便飯。正當準備做飯時,張某發現米缸里的米不夠吃,又沒菜肴。張某臨機一動,計上心來。叫其妻先準備開火,自己從后門出去到菜園里剝來一把碧綠幼嫩的芥菜,加點佐料,煮成一鍋綠中夾白的芥菜飯。乾隆皇帝平時吃慣了山珍海味,生猛海鮮,且時至晌午,早已饑腸轆轆,一聞到這芳香撲鼻的芥菜飯,食欲大增,吃得津津有味,并贊不絕口,連問這綠里夾白的飯是怎么做的。張妻答道:"這叫芥菜飯,吃了不會生疥瘡。"
這天,剛巧是農歷二月初二,二月二吃芥菜飯的習俗便從此傳了下來。
河南二月二吃什么
吃面(龍須面),吃韭菜(長長久久),吃梨(與疾病分離),吃烙餅(龍鱗餅),吃爆豆、爆米花(預示風調雨順)等
山東二月二吃什么
炒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