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備受關注的“山東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省成果展暨第八屆威海國際食品博覽會”(以下簡稱食博會)落幕。本屆展會的主題是“食安威海、健康生活”。與往年相比,本屆展會有一個重要關鍵詞——30年?!?0年海洋與漁業品牌之路”“30年農業品牌之路”特色展區,把人拉回地級威海市成立30年來兩個重要行業的發展成就,也讓人不禁思索,對于威海市民,以及食用來自威海的食品的所有人來說,如果要在這30年里找一個關鍵詞,最重要的是什么?筆者以為,答案應該是:安全。
地級威海市成立30年來,經濟社會實現了飛速發展。以人民為中心,是歷屆市委市政府共同的堅守。若深論什么是“以人民為中心”,可以寫數篇長文,但筆者認為,“以人民為中心”必不可少的一點必須是人民群眾吃得安全,吃得安心。
水果上貼了二維碼,只需掃描,其原產地、施肥過程、農藥信息全部一一呈現
本屆食博會上,在“30年農業品牌之路”特色展區,筆者驚喜地發現,榮成蘋果、文登砂梨、山馬于西瓜、乳山大姜、里口山蟠桃等,都貼上了一個小小的二維碼。只需掃描,其原產地、施肥過程、農藥信息全部一一呈現?!?0年海洋與漁業品牌之路”展區也是如此。
這個二維碼名為追溯寶,其背后有一套完整的質量追溯體系,二維碼的提供方和產品生產方,有嚴格的質量控制約定,確保信息的真實性,一旦發生食品安全問題,便可以追溯到源頭。
追溯寶,只是威海食品質量追溯體系的“冰山一角”。本屆食博會設有追溯體系展區,山東科潤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帶來的十幾臺電腦屏幕閃動,數千種農產品的生產現狀、用藥信息,都可即時查詢。據筆者了解,威海近幾年來一直推進追溯監管,建立起了食品農產品追溯體系。水果、茶葉、水產品等在哪里生產、哪里配送、哪里零售,道道環節都變得有源可溯、有據可查。
地級威海市成立30年,是成就車載斗量的30年,但若要讓老百姓由衷點贊,恐怕最終還得歸結到他們每天必須面對的衣、食、住、行等問題。從2008年開始,山東省每年對各市的居民進行隨機電話抽查,詢問他們對自己城市的滿意度。調查結果顯示,自2008年以來,威海的居民滿意度,每年都在全省排名第一,已經將近十年。這是個看似平常,但其實已經足夠讓人驚心動魄的結果。很難想象,如果人民群眾的食品安全得不到保障,會說一聲“滿意”。
30年農業品牌之路
筆者梳理食博會相關內容發現,威海市委市政府2008年在全省率先提出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市的目標,其后數年,不間斷地通過召開現場會、食品博覽會促進產食品安全監管與提升,于2012年作為首個地級市獲得“國家出口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2014年獲批全國肉菜流通追溯體系試點城市,2016年威海成為首批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市……
當企業的驅利性與建設食品農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城市的公益性相遇,企業的利益會不會受損?對農副產品、對食品的嚴格要求,會不會“捆住”了企業發展的手腳?
本屆展會上,筆者了解到這樣一個例子:文登區高村鎮沙柳村西紅柿,雖然因為土壤、地質等原因,向來有點小名氣,但相比于普通西紅柿,并沒有太大優勢。后來,綠洲蔬菜專業合作社進行了統一管理,并建立了質量追溯體系。幾年過去,如今沙柳村西紅柿已經遠近聞名,最高峰時價格將近20元/斤。將生產過程坦坦蕩蕩展示給消費者,企業不但沒有被“捆住”手腳,反而增加了附加值,經濟效益隨同產品信譽一起提升。
這是一個看似簡單,實則引人深思的故事。食品的“品格”,亦如人品。一個人,品格好不好,通常只需要到他的家里去看一看,認識一下他的左鄰右舍、親朋好友就知道了。一種食品好不好,只要看其生產者敢不敢公開生產流程,供人們審視、檢驗就足夠了。做人,要做經得起打聽的人。做食品,要做經得起追溯的食品。
今年2月,威海被命名為“山東省食品安全示范城市”。4月,又入圍首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公示名單。這說明,威海的食品安全工作做得好,做得實,做出了品牌和影響力。
地級威海市成立30年,“國家衛生城市”“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全國文明城市”等諸多榮譽加身。每一個榮譽,既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又是威海一張閃亮的城市名片。筆者衷心希望,未來威海的“名片”將多一個“頭銜”,而這個“頭銜”,與食品安全密切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