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每年春節過后乃至接新以前,是小麥市場面臨壓力相對較大的一個時期。原因是需求消費高峰已過,而市場將承受政策性小麥拍賣、各級儲備糧輪換出庫及新麥上市預期的壓力。
今年春節后小麥行情更難看好。由于小麥市場供需基本面偏空,政策對市場的影響預期利空,節后小麥價格下行壓力或會加大,國家政策性小麥拍賣底價會否調整仍將是市場關注的焦點。
分析來看,春節后普通小麥價格可能將繼續下行。其原因一是春節后是面粉消費淡季,面粉企業整體開工率將呈下行態勢,補庫需求也受到抑制。二是儲備糧輪換逐步展開,節前各地儲備庫輪換積極,而面粉企業及貿易商采購謹慎,后期輪換小麥的定價也可能下調。同時國家每周投放300萬噸左右的最低收購價小麥,政策性糧源供應充足。三是市場仍預期政策性小麥拍賣底價將像2018年上半年一樣繼續下調,看空后市的心態加劇。
拍賣成交跌至低谷,政策底價調整預期增加
最近兩個月,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成交量低迷,周平均成交量不超過10萬噸。而且今年春節前后小麥成交量尤其低。
2月13日最低收購價小麥拍賣投放299.61萬噸,成交4.32萬噸,成交率1.44%,成交均價2390元/噸。對比來看,1月30日,國家最低收購價小麥投放299.07萬噸,實際成交4.22萬噸,低于上期的10.25萬噸,去年春節前最后一期拍賣成交量27.99萬噸。
成交量低,去庫存效果差,小麥銷售底價面臨極大的下調預期。
初步估算,目前國家臨儲小麥剩余庫存量仍在七千多萬噸左右,同比下降530萬噸。節前農業農村部有關負責人表示,2019年小麥庫存消化進度將會進一步加快。
2018年,國家臨儲小麥銷售底價經歷了兩次調整,累計下調了110元/噸。隨著最低收購價小麥價格的再度調整,市場一直傳言國家可能將繼續下調臨儲小麥銷售底價。因目前最低收購價小麥的庫存量仍偏多,特別是年份較久的小麥,仍有1000萬噸左右,所以市場人士認為,后期年份久的國庫小麥,有調低出庫價、加快出庫量的可能,這將會影響到近年份小麥的成交量。
受政策性小麥銷售底價下調的影響,上年春季國家小麥階段性去庫存進程加快。2018年1—5月份,國家最低收購價和臨時存儲小麥累計投放3892.35萬噸,實際成交533.98萬噸。筆者認為,如果政策性小麥銷售底價繼續下調成為現實,用糧企業參與拍賣的積極性將會提高,今年春季政策性小麥“去庫存” 或仍是一個好機會。
新季小麥生產仍有隱憂
天氣變化仍是影響小麥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由于氣象條件變數不定,一旦小麥生長受到不利天氣影響,市場行情將會借機輪動。
農諺道:“瑞雪兆豐年”。今年2月7日后,我國中東部開啟大范圍雨雪天氣,西北地區東部、華北、黃淮冬麥區有3次雨雪過程(9-10日、12-14日,15-16日),有利于緩解北方旱情,同時對麥田增墑保溫以及后期返青生長較有利。但南方連陰雨天氣對小麥、油菜和露地蔬菜等作物生長有一定的不利影響。
依稀不遠,前車可鑒。2018年初春,我國無寒潮和大范圍低溫冰凍天氣,大部地區以偏暖為主,麥苗的抗寒性顯著降低,4月初一波大降溫導致華北地區小麥凍害受災,局部致使枯麥或穗空而大面積減產,是導致2018年華北地區小麥總產量下降的主要原因。
一般油菜、小麥由營養生長期進入生殖生長期后,其抗寒能力會明顯減弱,尤其令人堪憂的是,像長江中下游江漢平原一些地區,因去年秋季以后氣溫偏高,一般油菜多在9月21日左右播種,2019年1月20日活動積溫已達到1363℃,故已提早抽薹;去年10月21日播種的小麥,1月21日左右活動積溫就已達到795℃,亦提前拔節;在去年10月25日播種的小麥,2月2日活動積溫就達到了800℃,也相繼拔節,使之進入更易遭受低溫凍害的敏感期。